拆解 IoT 與 IoE,其實他們說的是 Internet of Data ── 聯網皆資料

資通訊熱潮一波波,IoT (Internet of Things,物聯網) 在 2009 年~2011 年間隨著 RFID 議題有過一波的 hype,如今又有再來一波之勢;IoE (Internet of Everything;萬物聯網) 則是 Cisco 在 2013 年開始,嘗試延伸 IoT 的新說法:People、Process、Data、Things 透過綜合性的技術,都通通連起來。這真是擴張價值空間到宇宙無敵大的新語。

圖  1. Internet of Data 才是 Internet of XXX 背後的共同主題

我們可以分三大區塊 ── 終端設備、網路、後端系統來說明 IoT 的內涵。

1. 終端設備 (End-device)

IoT 裡有更多的機器 (泛指隨身裝置、電腦設備、家庭設備、儀器設備、感應設備...) 會連上網路,並且持續提供資料 (Machine-generated Data)。

2. 網路 (Network)

對公眾開放的 Internet,是許多終端設備產生資料,送往後端服務的最重要管道;而要從遠端控制終端設備,所下的指令,也可透過 Internet 來傳遞。在一些應用場景,則會視現場感應或傳導的需要,搭配一些短距離的無線網路,如 Wi-Fi、Zigbee、Bluetooth、NFC 等來串連主動或被動設備的最後一哩。

3. 後端系統 (Backend System)

不管後端系統是放在公眾網路還是私有網路,透過網路,終端設備所產生的資料,都會送往中心端的服務系統去儲存,進一步可處理、分析、視覺化呈現,精鍊為營運智慧 (Operational Intelligence) 或商業智慧 (Business Intelligence)。

有趣的事情是,若我們把:

1. 「終端設備」換成「」;
3. 「後端系統」換成「雲服務」。

所有的說明都可照用,一點違和感都沒有。

看清楚了嗎?

從 Internet of People 到 Internet of Things

換字不改其意。

原有的 Internet,內容主要由人產生 (Human-generated Content),現在 IoT 把「人」代換成「物」;而後端系統的意涵,其實就是雲服務,不管是私有雲還是公有雲。

從 People 到 Things,聯網的數量,會從數十億到百億這樣的規模。

從 Internet of Things 到 Internet of Everything

這一次,從 Things 到 Everything,Cisco 說除了既有的人 (People)、物 (Things),還要把資料 (Data) 與處理流程 (Process) 也含括進來。

從 Things 到 Everything,聯網的數量級,預估在 2020 年會來到 5 百億。

數字好大,投資者好不興奮,似乎繁榮前景就在其中。但仔細想想,在 IoE 的論述中,「人」與「物」早就不新鮮,而「資料」與「處理流程」,本來就是 Internet of People 與 Internet of Things 會有與會去進行的作業。

從一個資料價值探索者 (如我) 的角度來看,其實 Internet of XXX 背後有一個共同的主題 ── Data

其實他們說的是 Internet of Data

不管是 Human-generated Content,還是 Machine-generated Data,Internet 上流動與充滿的,其實就是資料,所以 Internet of XXX,本質只有一個 ── Internet of Data (聯網接資料、聯網皆資料)。

面對網路化後的大量非結構化、半結構化、或結構化資料生、流、存、算、用、看,處理有方,分析出洞見,進一步策劃行動,轉兌價值,這才是在科技熱潮中,我們應該要關注的事情。

面對趨勢如此,直指核心,當不迷惑。

Internet of Data vs. Big Data

Internet of Data 是不是就是 Big Data?

答案是不一定。我們應該從每個後端系統來審視與判斷。要如何判斷?很簡單,就回到 Big Data 的 3V 橢圓:資料的量級、處理的及時性、與格式的複雜度來考量即可。





留言

張貼留言